【课程背景】
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出身于生产技术骨干,其工作更多是依靠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自身的经验积累,缺乏系统的组织沟通协作与创新思维能力建设培养与培训,导致工作中缺乏正确的行为依据和原理指导,效能不高。
【课程收益】
参训人员将在以下方面获得收获和提升:
1、提升组织执行与目标管理能力,用目标-责任-管控-结果的行为系统构造有效的执行力。
2、学习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方法,提升跨部门沟通与高情商表达能力。
3、学习创新发明技术问题分析方法,促进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发展。
4、提升塑造团队凝聚的能力,把组织建设成高效团队;
【课程特色】
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情景设置、体验活动和测试等培训活动。
【授课对象】
该课程适用于中层管理人员。
【授课时数】
3天(6小时/天)
【授课方法】
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研讨、测试
【课程模型】
【课程模型】
【课程大纲】
第一讲 创新能力发展与创新思维
创新与创新能力
1、创新意义
2、创新方式:改良——迭代——新创
3、创新能力构成
4、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分析
5、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分析
6、创新设计:
二、创新思维意义
3、创新思维类型
(1)联想思维
(2)发散思维
(3)逆向思维
三、创新思维模式
1、联想思维方法
2、发散思维方法
3、逆向思维方法
四、创新问题的思维能力开拓
①寻找契机
②关注难点
③从零到一
④从一到多
⑤从多到易
第二讲 创新发明技术问题分析方法
一、发明级别划分
二、工程(技术)系统分析
1、工程(技术)系统定义
2、工程(技术)系统进化
3、工程(技术)系统进化预测
三、基于装置的功能分析
四、组件分析
工程系统要有组件(参数)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在一起形成。
工程系统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设计的要素参数综合体系。
五、相互接触分析——有接触才会有功能
基于装置的功能分析的一部分,用于识别工程系统组件之间的相互接触。
组件 | 组件1 | 组件2 | 组件3 | 组件4 |
组件1 | + | - | - | |
组件2 | + | + | - | |
组件3 | - | + | + | |
组件4 | - | - | + |
六、功能建模
1、功能定义
功能是一个组件改变或保持另外一个组件某个参数的行为。
当满足下列三种条件时才会存在功能
功能载体和功能对象都是组件
功能载体和功能对象之间相互接触
功能对象的参数由于动作导致了改变(或保持)
2、关键术语
(1)功能载体
(2)功能对象
(3)参数
3、功能描述方式
(1)功能载体 + 动词 + 功能对象
(2)功能载体 + 动词 + 功能对象 + 参数
4、功能分类
七、创建功能模型
功能 | 等级 | 性能水平 | 得分 | 成本 | 价值 |
功能载体1 | 功能总得分 | ||||
动词/功能对象X | B,Ad,Ax或H | I, E 或N | 功能得分 | ||
动词/功能对象Y | B,Ad,Ax或H | I, E 或N | 功能得分 | ||
功能载体2 | 功能总得分 | ||||
动词/功能对象X | B,Ad,Ax或H | I, E 或N | 功能得分 | ||
动词/功能对象Z | B,Ad,Ax或H | I, E 或N | 功能得分 |
八、因果链分析
九、创新技术问题分析方法实务
1、生产技术创新实际问题的提出方法
2、装置功能分析方法应用
3、运用功能建模方法发现提出技术创新问题
4、运用因果链分析方法发现技术创新问题关键原因
第三讲 创新发明问题解决TRIZ方法
一、TRIZ解决问题的方法
1、解决问题的路径模型
2、问题类型与属性
二、现代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路线图
三、创新原理
创新发明的基本工具——40条发明原理
四、创新发明问题解决方法
1、技术矛盾型问题解决方法
技术矛盾:两个参数之间存在这相互制约,提高了技术系统的某个参数时,就导致另一个参数的恶化而产生的矛盾
2、物理矛盾型问题解决方法
物理矛盾:技术系统中的某一个参数无法满足系统内相互排斥、不同的需求。
3、物质—场型问题解决方法
物质—场问题:实现技术系统功能的某结构要素(两个物质和一个场)出现问题。
4、实现功能问题解决方法
实现功能:寻找实现技术系统功能的方法与科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