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培训,当然要找对好讲师!合作联系

陈新江:制造企业的弹性速度与异常快速响应能力提升

陈新江老师陈新江 注册讲师 197查看

课程概要

培训时长 : 2天

课程价格 :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课程分类 : 经营管理

课程编号 : 22346

0元/天联系老师

适用对象

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运营总监、制造总监、营销总监、研发总监、供应链总监、品质总监、人资总监及相关中层管理人员、PMC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随着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和产品、技术的快速迭代,制造系统需要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短交期的交付方式,对交付能力和制造柔性要求越来越高。唯有提高全产业链协同能力,缩短交付周期,强化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公司跨职能协同作机制和提高各部门、岗位的协意识、专业能力,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追求“好、快、省”,是公司制造运营的最高目标:

好——满足并超越顾客期望,提高顾客忠诚度;

快——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周期交付订单,缩短公司营业周期,使资产(尤其是存货)周转效率最大化;

省——以最高的效率、最少的异常、最低的成本交付,使公司利润最大化。

《制造企业的弹性速度与快速交付能力提升》是陈老师26年大型制造企业实战经验的总结和提炼。陈老师有丰富的制造企业运营实战经验,从工厂基层岗位到CEO,先后服务于外资(美国)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企业规模从10亿到千亿级,管理跨国(日、韩、美、德、意、法等10多个国家的)团队,担任总裁、副总裁、工厂总经理、营销总经理、采购总监、人力资源总监、审计总监等职务,行业经验覆盖家电制造、医疗器械、智能终端、通讯设备、照明电工、及冲压、注塑、机加工等基础加工领域。在美的集团担任事业部COO期间,创造“零库存”生产模式,实现“来料上线,下线装柜、装柜出货”

本课程以陈老师亲自操盘的实战案例分析,为学员提供全新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员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深度解剖和分析,让学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拿着方案回去实施”

课程收益:

  • 建立2个系统:交付能力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
  • 掌握3个原则:好(满足顾客要求)、快(最短交付周期)、省(最低交付成本)
  • 建立3个协同:产销协同、产研协同、产供协同
  • 把握4个关键风险控制点:产品标准、可制造性、风险预警、异常响应
  • 构建8个能力:构建交付能力的8个子系统
  • 建立22个子系统构建:围绕订单交付构建22个子系统
  • 控制24个环节:防范交付风险,提高交付速度的24个管理环节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学员对象: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运营总监、制造总监、营销总监、研发总监、供应链总监、品质总监、人资总监及相关中层管理人员、PMC、研发、营销、生产制造、采购供应、品质管理、人力资源等关键岗位人员。

授课方式:老师讲授系统及方法,结合实战案例,学员结合公司实际(建议公司以小组方式参加)进行小组讨论,制定行动方案和计划。

课程模型:

图一  交付能力系统架构图

 

图二  生产异常预警处理与响应系统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交付能力系统

导入案例:某大型上市公司交付能力改善

——公司日常运作的两个核心:市场与现场,全公司围绕服务“市场”这条主线展开,设计、优化交付系统;内部围绕“现场”建立协同机制,将所有的异常解决在上线之前,车间之外,系统减少异常应急事件发生的概率,全面提高交付效率和降低交付异常应对成本,建立全链条的协作共赢模式,形成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应急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章 产品需求管理(2小时)

1.营销团队的技术理解力

1.1营销团队的产品专业知识储备——客户有效沟通的基础

1.1.1营销售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

1.1.2客户分级管理——聚焦重点客户,VIP服务机制

1.1.3产品需求管理

2.研发团队技术输出能力

2.1研发人员的客户沟通能力——语言和商务

2.2研发团队的内部技术输出能力——对内部其他部门人员的技术输出与沟通

2.3研发团队的外部输出能力——供应商技术协同

2.4研发团队的内部沟通协同方法与工具——产品定义与标准传递、产品发布、技术评审

3.研发团队的技术积累

3.1研发设计基准与规范管理——快速开发基础

3.2研发系统的管理与优化——确保研发输出质量

3.3研发经验/知识数据库——DFMEA数据库,控制研发质量风险

3.4研发梯队人才培养与知识、经验传承——研发人员工作效率与输出质量基础

4.研发项目管理与机制

4.1产品质量策划(APQP)——客户需求准确、及时、完整传递和满足

4.2研发人员项目负荷平衡

4.3 研发项目沟通机制——基于项目的跨职能协同

4.4研发人员激励机制——奖励机制与职业发展

课堂演练:学员分小组对本公司的客户沟通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章 订单需求管理(4小时)

5.客户深度沟通与需求预测

5.1建立多纬、立体化沟通渠道——不同层级、职能

5.2客户经营状态的持续跟踪与评价——建立客户评价数据库

5.3客户战略协同——与客户共赢

5.4客户潜力挖掘——寻找深度拓展机会

5.5客户经营风险评价与防范——防患于未然

6.销售预测准确性与前瞻性

6.1趋势管理——关注持续性

6.2区域及行业跟踪——外部环境变化

6.3竞争对手信息收集与分析——卡位竞争策略

6.4滚动销售预测与修订

6.5客户异常信息监控与反馈

课堂演练:学员结合培训内容,对提高本公司的客户需求预测准确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7.交付能力规划

7.1年度、季度产能规划——基于销售预测

7.1.1基础能力规划——设备、场地、系统

7.1.2人员规划——编制管控与效率优化

7.1.3制造系统能力规划——组织与现场管理

7.2供应链能力(产能)规划

7.2.1供应商供货能力布局——合作意愿、产能

7.2.2供货区域布局——响应速度与应急保障能力

7.2.3供货安全保障——供应商经营风险

8.交付周期管理

8.1采购交付周期

8.1.1瓶颈物料与瓶颈供应商——长周期物料、紧俏物料

8.1.2采购提前期与备货策略——销售预测与安全库存

8.1.3供应商协同——供需协同缩短交付周期

8.2生产交付周期

8.2.1 制程优化——精益化改造

8.2.2 制造瓶颈——长周期加工工序

8.2.3 并行制造——同步制造

8.2.4 作业节拍控制——提高作业熟练程度→工时定额→生产节拍

8.2.5 物料配送——领料制→配送制

8.2.6 尾数清理——损耗定额优化

9.柔性制造能力

9.1 产线与订单匹配

9.1.1 小批线与批量线

9.1.2 产品高中低产线匹配

9.2 快速清拉与换线(换模)——作业标准、工位器具、物料清理、提前配料(备模)

9.3 工艺通用化——设备、工装、治具、周转工具通用化

9.4 单件流(小批量流)生产——流动

9.5 员工技能——多岗位技能训练

9.6 员工结构——确保必要的熟练员工占比

课堂演练:学员结合培训内容,对本公司的生产柔性(弹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排序,并提出改善方案

第三章 价格需求(成本与效率)管理(1小时)

10.设计开发能力

10.1研发团队人员结构——高中低搭配

10.2系统与工具匹配——设计软件及仿真工具、硬件配套

10.3 研发系统管理工具——PLM/PDM/CPD

10.4 研发管理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快速培养

10.5 标准数据库——选配式开发

10.6 测试与评价——设施与人员配套

10.7 外部合作——保持与最前沿技术的接触

11.产品四化

11.1平台化——产品功能、定位

11.2系列化——市场导向

11.3标准化——结构、部件、材料

11.4通用化——生产工艺

12.可制造性管理

12.1设计可制造性(Design for Manufacturability, DFM)

12.1.1面向制造的设计——设计人员的工艺知识储备

12.1.2设计团队组成——工程设计人员的参与

12.2制造性评审

12.2.1 制造经济性——成本与效率

12.2.2 材料选择、零件数量和复杂性

12.2.3 生产、装配工艺条件

12.2.4 生产步骤、工序和操作

12.2.5 可制造性评审组织

13.制造成本控制

14.生产效率管控

15.质量成本管控

16.供应链(成本)管控

16.1供应商成本与质量匹配

16.2供应商协同降本

17. 供应商议价

17.1采购规模的有效运用

17.2制造竞争压力——招标与议价

17.3供应商成本变动——上游关键物料价格变动跟踪与评价

18.组织协同能力

19.计划运营管控

19.1主计划(预排)与调度(周计划)

19.2三天排程计划

20.交付流程优化

21.组织与人员能力匹配

22.运营管理的四化

22.1精益化

22.2信息化

22.3数字化

22.4智能化

第二部分 生产异常应急处置系统

市场竞争的本质是后台竞争,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完成订单交付,使公司收益最大化,其核心要素是内部高效协同。建立内部异常协同响应机制,所有后台部门以“现场”为主线展开工作,以最少异常、最低成本完成订单交付,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是后台工作的核心任务。

第四章 三个协同机制(2小时)

1.“产销”协同机制

1.1三个月销售滚动预测计划

1.2月度出货计划管理

1.3客户/出货异常管理

1.4预测准确率分析与修正

2.“产研”协同机制

2.1 研发信息内部共享——针对产品

2.2 研发技术内部输出——针对制造和供应

2.3 研发对供应链的支持

2.4 研发对工程、品质及生产的支持

2.5 研发人员内部轮岗培养

3.“产供”协同机制

3.1 生产计划与供应商共享、同步

3.2 生产工程与供应商的协同

3.3 与供应商的沟通互动机制——东芝与美的模式

课堂演练:学员结合培训内容,针对如何在本公司建立“三大协同”机制提出设计方案。

第五章 生产异常处理——异常应急处理(4小时)

1.计划执行风险管控——将解决问题的时间前置以减少应急处理

将问题解决在上线之前、车间之外

1.1产品、技术风险预警

1.2 工程风险预警

1.3 设备风险预警

1.4 品质风险预警

1.5 物料供应风险预警——品质、交期

1.6 人员风险预警——提前准备

1.7 仓储物流风险预警

2.生产异常响应机制

2.1 生产异常处理组织——责任到人

2.2 生产异常信息通报——异常分级管理

2.3 生产异常处理流程——明确标准、快速反应

2.4 生产异常处理预案——三现主义:现场、现时、现物

课堂演练:以本公司某月的出货计划为例,结合培训内容,完成生产计划执行风险分析并提出预警和解决方案。(要求:课前提供某个月的销售出货计划。)

3.异常分析与改善

3.1 生产异常定期分析——基于数据,趋势管理

3.2 生产异常协同改善——聚焦重点问题,持续优化,减少应急

4.异常处置考核机制

4.1 生产异常响应考核制度

4.2 改善激励专项考核

课堂练习:学员结合培训内容,设计本公司的生产异常响方案,分小组汇报结果

课程回顾与总结

陈新江老师的其他课程

• 陈新江: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实战
课程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主流趋势,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方向。在政府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企业要积极主动的推进智能制造系统的规划与落地。智能制造系统不是将现代化系统和工具简单叠加,而是从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特性,全面分析和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相关的铺垫,从顶层设计到各个业务系统的有机结合,构建智能制造系统助力,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智能制造作为企业战略选择的核心内容之一,与企业的内外部条件密切相关,需要从战略层面,充分考虑内外部的实际条件,进行系统、整体的规划。在落地实施过程中,把握好进展节拍,控制好关键风险点,运用新技术要素,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条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实施的过程中,做好人才储备和培养,预防风险,确保智能制造系统有效运行、发挥应用的作用,实现持续自我优化。本课程是陈老师在成功打造广东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担任25年大中型企业CEO、高管经验的总结,对有计划实施智能制造,或者在实施智能制造过程中遇到困惑的企业,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涵盖智能制造战略规划与落地、营销与需求管理、订单与业务结构支持、精益化改造、产品与部件标准化、设备与工艺标准化、信息化与自动化、供应链支持、人才准备、激励与薪酬改革、风险控制等关键内容。旨在帮助学员了解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关键技术以及应用场景,培养学员掌握智能制相关的核心素养和落地实施、自我优化的能力。课程收益● 了解智能制造的行业应用场景,创造智能制造规划与实施的前置条件● 掌握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与应用技术,构建适合于自身需求的体系● 培育组织智能制造核心素养和能力,使智能制造系统发挥最大效用● 建立智能制造系统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持续优化智能制造系统● 掌握智能制造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风险控制,确保智能制造的投入产出率● 布局智能制造人才储备和培养方法,为智能制造系统持续提供人力资源支撑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课程对象:企业董事长、总裁、总经理、营销总监、制造总监、IT总监、研发技术总监、采购供应总监等高层管理人员核心中层管理人员课程方式:老师讲授系统知识与方法,结合智能制造实践案例分析,学员根据自身公司实际制定智能制造规划与实施方案。课程模型: 课程大纲导入:智能制造战略概述案例:某家电制造企业智能制造战略1. 智能制造的关键特点2. 发展趋势1)全球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2)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3. 智能制造与企业战略密切相关1)提升生产效率2)提升过程质量能力3)缩短交付周期4)提高库存周转率5)降低管理复杂度和管理成本第一篇:智能制造的规划第一讲:智能制造的战略规划与落地案例:某智能终端公司智能制造战略规划一、原则与规划1. 基本原则原则一:与总体战略一致原则二:必须确保前瞻性原则三:尊重规律不冒进原则四:按规划有序展开原则五:要注重基础条件原则六:量力而行控风险原则七:论证考查与借鉴原则八:预留扩展空间2. 智能制造战略规划1)明确智能制造战略目标2)分析现状3)选择模式4)确定关键技术5)制定、实施计划6)外部支持7)规划未来升级二、实施落地1. 规划的核心2. 框架结构3. 实施:启动与准备→执行→监控三、制造系统的柔性设计与实施第二讲:智能制造在营销战略、客户需求的响应案例:某家电企业的营销系统与智能制造系统整合案例响应一:数据共享与分析1. 采集与整合2. 共享平台3. 分析模型响应二:需求预测1. 生产计划优化2. 制造资源规划与配置3. 库存管理响应三:产品定制与个性化1. 客户参与2. 产品与制造模块化设计3. 生产线柔性设计4. 自动化和机器人应用5. 实时数据收集与分析6.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7. 网络化协同制造8. 供应链协同9. 质量控制和追溯系统响应四:生产效率优化1. 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2. 预测性维护3. 生产计划与调度4. 协同作业响应五:供应链管理1. 数据集成与透明度2. 需求预测与响应速度3. 供应链协同4. 定制化与灵活性5. 供应链风险管理6. 网络优化与物流效率7. 资源优化与成本控制8. 质量控制与追溯第二篇:智能制造落地要点第一讲:产品与部件的标准化案例:某电子企业的精益化改造实践案例:某家电企业产品与部件标准化过程1. 设计标准化2. 部件模块化3. 尺寸和形状标准化4. 材料标准化5. 工艺标准化6. 测试与检验标准化7. 包装与标识标准化第二讲:企业精益化一、精益化成熟度评价1. 过程稳定性2. 流程效率3. 质量控制4. 浪费程度5. 改进程度6. 标准化程度7. 员工培训与发展情况8. 供应链管理能力9.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情况10. 制造柔性与响应速度二、精益化改造的实施策略与步骤1. 明确改造的目标和期望成果2. 确定改造的范围和优先级3. 建立精益团队4. 学习和推广精益文化5. 分析现状6. 实施改进措施7. 监控和改进8. 扩展和改进第三讲:企业信息化案例:某智能终端制造公司信息化战略与实施过程1. 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2. 基础设施3. 推广应用4. 信息安全5. 信息化人才第三篇:智能制造需要的支持第一讲:供应链系统对智能制造系统的支持案例分析:某上市企业的供应链与智能制造系统案例1. 供应链系统在智能制造中的角色定位2. 供应链系统匹配设计3. 供应链信息化建设4. 供应商配套协同5. 基于智能制造的供应商改善第二讲:智能人才支持案例分析:某上市公司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过程1. 智能制造人才规划2. 智能制造人才知识与技能需求3.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引进4. 智能制造人才保留第三讲:智能制造风险控制案例:某上市公司智能制造实施风险管理1. 风险来源2. 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第四讲:智能制造条件下的生产计划管控案例:某上市公司计划运营管理1. 计划运营组织与管理框架2. 销售需求与产能预测3. 滚动计划执行风险盘点与预防4. 生产计划执行过程的异常管理5. 生产计划锁定与调整实操演练:学员结合培训内容,制定本企业智能制造战略与落地方案一、企业现状分析1. 企业资源分析2. 企业能力分析3. 企业痛点与挑战二、智能制造需求分析1. 生产工艺流程分析2. 软件系统配置需求3. 硬件及设备需求4. 数据管理需求5. 人才需求分析三、制定智能制造战略目标1. 长期目标设定2. 短期目标设定四、落地方案设计与实施1. 技术选型与实施2. 组织架构调整3. 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 陈新江: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型质量管理——质量价值创造
课程背景:在中美贸易冲突下中国开启全球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经济双循环,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传统以国际市场为主的出口型企业将注意力逐步转向国内,使国内市场的竞争烈度迅速加剧,成为全球最残酷的市场,客户要求更高品质、更低价格的产品和服务。得客户者得天下,质量管理者需要思考质量管理的价值重新定位和模式的变革,质量管理的重心将是如何形成与竞争对手比较优势,与消费者、客户进行密切的互动以掌握其需求、建立信赖、忠诚的关系,提升消费者、客户参与感、尊重感、愉悦感,使之成为公司成长的驱动要素。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大数据、AI时代,将质量管理与现代技术有效结合,提高质量竞争力,降低质量成本以增加产品成本竞争力是质量管理者的使命。陈老师十多年的企业CEO、营销总监、质量总监、供应链总监的任职经历,从更高的层面,全新的视角提出质量管理工作的变革和路径,降低质量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价值。课程收益● 了解互联网及数字化条件下的质量管理创新模式● 掌握质量管理与企业价值创造融合的方法●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理解三合一体系建设● 解决质量管理落地执行难点的问题● 理解质量管理转型的驱动因素● 建立质量管理系统自身的持续改进和成长机制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课程对象:公司董事长、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质量总监、质量经理、制造总监、等中高层管理人员,其他质量管理专业人员。课程方式:老师讲授系统及方法,结合实战案例分析和讨论。课程模型 课程大纲第一讲:质量管理挑战与变革案例:汽车行业质量价值的变迁(福特—丰田—比亚迪)一、质量管理发展的新阶段Q1.0时代:检验Q2.0时代:统计过程控制Q3.0时代:全面质量管理Q4.0时代:质量策划Q5.0时代:质量价值管理二、质量管理的新机遇与挑战1. 职能转型:从保障到驱动2. 新技术:互联网、数字化、AI技术条件下的质量管理3. 客户需求升级三、质量价值的变迁1. 传统质量管理1)适用性质量——满足产品功能、寿命、可靠性要求2)过程质量管理——统计过程控制技术2. 新质量管理四、创新质量管理案例:某电子科技公司质量创新——让质量标准成为竞争围墙1. 意识转变——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创造2. 质量管理工作与新技术结合——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AI技术的融合3. 质量管理模式的变化——管控点不断前置4. 质量管理工作的工作内容变化——与其它模块的融合5. 质量管理者技能新要求——规划与整合、新技术应用、技术创新第二讲:质量管理价值创造案例:某汽车制造商(中国豪车)与核心供应商的质量价值协同创造一、环境变化1. 消费环境变化1)社会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2)经济状况对消费需求的调节3)政策法规对消费市场的约束2. 技术变化1)新技术对产品特性的影响2)技术进步对生产效率的影响3)互联网与大数据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二、价值变迁1. 顾客的价值变迁1)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2)顾客对质量的认知与期望3)顾客参与质量管理的重要性2. 顾客沟通方式1)社交媒体与移动互联网在顾客沟通中的作用2)顾客质量反馈的时效——从即时到实时三、新阶段新需求1. 顾客需求动态性与不确定性2. 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3. 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讲:质量管理与运营、风控的融合案例:某汽车零部件集团的三合一体系建设项目一、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在实际运行中的问题1. 习惯思维与标准的反差:脑袋向左,脚步向右2. 管理方式与贯标脱节:脚在门内,头在门外3. 管理层的认知落差:我不参与,但要结果4. 忽视质量成本管理:小钱,不在乎5. 虚化的管理评审、内审:管理者代表搞定6. 缺乏自我纠偏机制:体系无用,标准无用二、运营管理体系1. 战略规划与目标管理2. 组织结构与职能建设3. 流程规范与标准化4. 资源策划与管理5. 组织绩效管理6. 组织改进与创新三、风险管理体系1. 战略风险2. 财务风险3. 运营风险4. 法律与合规风险5. 技术和信息安全风险6. 声誉风险四、三体系融合1. 建立协同工作组织2. 明确目标和方向3. 体系诊断与评估4. 流程重构与整合5. 制定三合一管理手册6. 培训与运行7. 建立协同的监督和评估机制8. 持续改进与优化第四讲:五大手册——结构化、系统化、数据化质量管理一、五大手册在非汽车行业的应用案例:某上市公司五大手册导入应用(一个PPT,拿下全球顶级客户)二、产品质量策划(APQP)1. 计划阶段(Plan):确定项目范围、目标、资源、时间表和预算、设计任务书2. 设计阶段(Design):产品设计、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3. 开发阶段(Develop):产品试制和验证4. 生产阶段(Produce):过程确认、能力评估、过程控制计划和操作指导书5. 评估阶段(Evaluate):对新产品或服务进行性能评估三、生产件批准(PPAP)1. 供应商自我评估:生产过程进行自评2. 初样制造:制造初样,测试和验证3. 生产过程确认:制定过程控制计划、操作指导书和控制图4. 批量生产: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验证生产过程5. 文件包提交:1)供应商自我评估报告2)初样测试报告3)生产过程确认文件4)批量生产抽样检验报告5)其他客户要求的文件,如材料证明、测量系统分析报告等6. 客户审核:是否批准供应商的过程7. 批准和反馈四、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1. 定义范围:明确FMEA的对象、边界2. 组建团队:多学科、跨职能团队3. 收集信息:设计图纸、工艺流程、以往的故障数据等4. 识别潜在的故障模式:产品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5. 分析故障的影响:评估每种故障模式对性能、安全性、可靠性的影响6. 评估故障的严重性(S)7. 评估故障的发生概率(O)8. 评估故障的检测难度(D)9. 计算风险优先级数(RPN)。10. 确定改进措施11. 实施改进12. 记录和文档五、统计过程控制(SPC)1. 选择控制对象:确定监控的过程参数或产品特性2. 制定控制计划:数据收集的频率、样本大小、控制图的类型等3. 收集数据:按照控制计划收集数据4. 计算控制界限:计算控制图的控制界限5. 绘制控制图:绘制控制图6. 分析控制图:分析数据7. 采取纠正措施8. 验证改进效果9. 持续监控六、测量系统分析(MSA)1. 确定评价对象2. 制定评价计划3. 收集数据4. 计算指标5. 分析和评价结果6. 采取改进措施7. 验证改进效果8. 记录和文档果第五章 质量文化建设案例:某汽车零部件集团的质量文化案例一、质量文化的组成要素1. 质量价值观2. 质量方针3. 质量目标4. 质量意识5. 质量责任和参与6. 质量改进7. 沟通和反馈8. 质量9. 领导力和示范二、质量文化建设的过程和方法1. 领导层的承诺和支持。2. 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3.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4. 培训和教育5. 全员参与6. 沟通和反馈7. 质量改进8. 激励和奖励机制9. 客户和供应商的整合10. 持续监督和评估11. 文化强化课程小结
• 陈新江:“专精特新”企业战略定位与商业模式创新
课程背景: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周期性变化,企业需要寻求自身长远发展和稳健经营,为迎接未来的发展机遇做好准备。主动进行战略规划和布局将使企业更好地发现、抓住机遇,获得更宽松的战略空间应对挑战。富有远见的企业家们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从环境变化的可能性,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和判断,部署合适的战略规划和安排。也有企业家们具有敏锐的嗅觉,能快速反应抓住机会。这两种战略思维将使企业走向不同的路径:战略型企业和机会型企业。基于既定战略,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以构建竞争优势,并对商业模式进行持续优化和创新,进而形成竞争门槛,其关键要素在于识别顾客价值,构建顾客价值实现体系,通过技术、管理、营销等创新,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向顾客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单一的产品或服务,它包括:客户接触的新途径、客户关系紧密程度、生态系统的协同、客户的便利性、更富有弹性的产品价格体系、以及根据市场变化而快速转型的机制。课程收益:1、帮助企业正确的认知和选择:机会型或战略型,应对变化和挑战。2、掌握战略管理基本框架,提升企业的组织能力、战略规划力和执行力。3、掌握不同商业模式的特征,融会贯通,取长补短,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课程时间:0.5天,3小时学员对象:公司董事长、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COO、CFO等高层管理人员。授课方式:以实战案例分析为主,讲授战略管理要点与商业模式创新课程内容第一章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转型(0.5小时)1. 中小企业的挑战:大企业赢家通吃1.1大企业的“黑洞”效应——资源、市场、技术、人才、品牌1.2中小企业的挑战:区域、资源、品牌、人才制约2. 中小企业成长通道——“专精特新”2.1“专”——产品与服务专业化,聚焦产业链关键价值点2.2“精”——精细化构建战略纵深,1米宽、1千米深2.3“特”——构建与强化独特能力,利用局部优势达到整体最佳效果2.4“新”——培育与强化创新能力:技术、产品、服务、管理第二章 企业战略管理(0.5小时)问题导入:成为战略型企业还是机会型企业——这是公司最重要的选择题一、战略定位案例:大连MY齿轮公司战略定位一道选择题——战略型企业与机会型企业格局与思维——决定战略管理的方式战略执行(运营系统)——决定战略结果二、战略管理框架(0.5小时)案例:宁波HY塑胶模具公司战略管理公司治理——规避战略风险的重要基石战略管理组织——使战略管理成为组织行为战略制定——过程、方法、工具战略部署——战略计划与落地战略评价——战略纠偏的手段——构建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战略运营体系,提升战略执行力至关重要,它将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也能从容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第三章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1.5小时)案例:广东HS科技商业模式创新1.商业模式的关键要素2.商业模式创新驱动要素2.1顾客价值变化——个性化2.2技术条件变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3.商业模式优化与创新3.1扩张现有商业模式3.2强化现有商业模式独特性3.3跨界复制商业模式3.4并购整合商业模式3.5跨界融合借鉴商业模式3.6打破现有规则创新模式

添加企业微信

1V1服务,高效匹配老师
欢迎各种培训合作扫码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