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培训,当然要找对好讲师!合作联系

陈新江:高效运营管理与创新课程大纲

陈新江老师陈新江 注册讲师 225查看

课程概要

培训时长 : 2天

课程价格 :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课程分类 : 资本运营

课程编号 : 22347

0元/天联系老师

适用对象

公司董事长、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COO、CFO等高层管理人员及重要中层管理人员、研发、营销、制造、财务、人力资源、供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在既定战略基础上,建立有效的运营系统、组织系统、制度流程体系和健康的组织文化,使公司各个层级、部门和职能模块、岗位之间围绕战略方向和经营目标开展工作,各层级、部门、职能和岗位之间实现有效协作,降低内耗是企业发展、成长的关键。

《高效战略运营管理与创新》是陈老师26年的企业实战总结、提炼,以丰富的阅历,从基层岗位到CEO,先后服务于外资(美国)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企业规模从1亿到千亿级,管理多国(美、日、韩、德、意、法等10多个国家)团队,担任CEO、VP、营销总经理、制造总经理、采购总监、人力资源总监、审计总监等职务,行业经验覆盖医疗器械、家电、智能终端、智能制造及基础加工领域,为客户提供全新的视角和理念、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程内容通过陈老师亲历的实战案例分析和理论总结,覆盖战略规划与运营、风险管理,运用精益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将公司日常运作与战略进行有效衔接。

课程收益:

1、一个选择:做机会型或战略型企业。

2、三个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运营能力。

3、三大规划:年度经营规划、顾客与市场规划、资源与过程规划。

4、三个协同:产研协同、产销协同、产供协同。

5、五大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授权机制、风险管理机制。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学员对象:公司董事长、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COO、CFO等高层管理人员及重要中层管理人员、研发、营销、制造、财务、人力资源、供应链、品质等核心岗位人员。

授课方式:老师讲授系统及方法,结合实战案例,学员结合公司实际(建议公司以小组方式参加)进行小组讨论,制定行动方案和计划。

课程模型:

课程大纲

  1. :认识战略管理与战略运营

问题导入:成为战略型企业还是机会型企业?这是公司最重要的选择题。

  1. 战略型与机会型企业
    1. 一道选择题——战略型企业与机会型企业

案例1:某家电巨头企业战略(持续55年增长)

  1. 老板的格局与思维——决定战略管理的方式
  2. 运营管理——决定战略质量和结果
  3. 战略管理的基本框架

案例:某上市公司战略管理与战术VS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战略与战术

  1. 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的重要基石
  2. 战略管理组织——战略的组织载体
  3. 战略制定——过程、方法、工具
  4. 战略部署——战略计划与落地

5. 战略评价——战略纠偏的手段

——构建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战略运营体系,提升战略执行力至关重要,它将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也能从容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

  1.  战略制定的五大分析

案例:优秀企业(某上市公司)战略制定过程

一、PEST分析——宏观环境

1. 政治环境分析

2. 经济环境分析

3. 社会环境分的

4. 技术环境(趋势)分析

二、波特五力模型——行业环境分析

1. 客户分析

2. 供应商分析

3. 对手分析

4. 新进入者分析

5. 技术替代风险分析

三、波斯顿矩阵——产品组合分析

1. 金牛产品

2. 明星产品

3. 问题产品

4. 瘦狗产品

四、SWOT分析——内部环境、机会和威胁分析

  1. SO:发挥优势,利用机会
  2. OW:利用机会,克服弱点
  3. ST:利用优势,回避威胁
  4. WT:缩小弱点,回避威胁

五、标杆分析

  1. 确定标杆分析的纬度
  2. 收集标杆和内部信息
  3. 分析标杆对比与差距
  4. 明确追赶和超越措施

关键动作1:使命、愿景、价值观确定——组织存在的价值和导航灯塔

关键动作2:总体战略部署——为组织提供导航路径

——内外部的环境和竞争格局随时在发生变化,战略需要进行阶段性评估和纠偏,因此制定和修订战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以保持战略的适宜性。明确战略制定的过程并依照战略管理的要求,对内外部的环境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和调整是公司最高管理层的核心任务。

  1.  战略部署

案例:某上市公司职能战略制定过程

  1. 确定战略目标
  2. 长期目标——基于持续经营和核心竞争力
  3. 短期目标——确定战略推进节拍
  4. 量化目标——对目标进行准确描述和定义
  5. 拓展目标——突破性期望
  6. 战略指标体系
  7. 战略指标涵盖范围——股东、客户、员工、社会、合作方
  8. 战略指标与关键成功要素——两者保持一致,指标落地即战略落地
  9. 确定阶段性战略指标——积小胜为大胜
  10. 职能战略规划
  • 确定各职能模块为达成总体战略和目标的策略
  • 确定职能战略目标

关键:基于公司总体战略和目标

  • 确定职能战略推进的计划

——战略部署是战略落地的关键,它确定上战略节拍和组织内各个模块和层级的承接。

  1.  战略实施三大规划
    1. 年度经营规划

案例:某公司战略沟通与实施

  1. 开展战略务虚会——检讨战略目标的达成情况,提出下年度目标
  2. 发布年度经营目标——与核心人员沟通确认并年度目标
  3. 确定年度销售、市场目标
  4. 编制年度产品开发规划
  5. 编制年度交付能力规划、供应链与品质规划
  6. 编制人力资源规划与财务预算
  7. 开展年度规划会议——审议各职能模块的目标与规划

关键:确保各模块规划的适宜性、协同性

  1. 签订各部门年度目标协议——部门考核依据
  2. 编制年度经营计划书——日常运营工作的依据
  3. 跟踪各部门的目标分解与落实——将公司战略和年度目标落实到岗位
    1. 顾客与市场规划

案例:某公司顾客细分与产品创新

第一步:确定顾客与市场的需求、期望和偏好——公司的责任是创造顾客

第二步:明确公司需要服务的目标客户——顾客和市场细分

第三步:将顾客和市场需求转化为产品与服务设计

第四步:与顾客建立关系

第五步:保持对客户需求变化的敏感性——顾客满意度管理

  1. 资源与过程规划

案例:某公司资源策划过程

1. 人力资源规划

  1. 组织架构设计——基于战略目标和年度经营目标
  2. 岗位设置与工作描述——基于部门、岗位目标的岗位描述
  3. 人员配置——基于年度目标和预算
  4. 员工绩效管理——基于岗位目标和激励
  5. 员工发展——基于公司发展需要和个人需求

2. 财务资源规划

  1. 资金需求和来源——兼顾长期和短期的资金需求,提前布局
  2. 全面预算管理——兼顾公司的长远发展需要和短期经营需求
  3. 成本管理——建立成本管控基准线

3. 技术资源规划

  案例:某上市公司的产品技术路径规划

  1. 技术水平评估——对标国际、国内和行业
  2. 技术路径规划——明确未来五至十年的趋势
  3. 技术管理体系——基于长期战略的规划和短期经营目标的需求

4. 信息和知识管理规划

  案例:某上市公司信息化建设

  1. 信息和数据识别——与公司的战略与经营需求保持一致
  2. 信息和数据利用——基于各部门的日常运作需要
  3. 信息和数据安全——关键信息保密手段和工具、资源

5. 基础设施规划

案例:某上市公司的新基地规划与建设

  1. 基于战略需求的基础设施设计
  2. 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3. 设施的升级与迭代

6. 组织建设规划

  案例:某上市公司的组织能力设计与建设

——基于战略识别和构建组织能力至关重要,确保有能力实现战略。

  1. 组织能力识别——基于战略
  2. 组织能力构建过程——基于能力和资源
  3. 组织能力强化——基于运营系统

——战略实施是战略最终落地的环节,往上承接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往下指导公司日常工作,确保资源在规划范围内正确使用,使各部门各岗位,每月、每周、每天的工作与公司的总路线、总目标保持一致。

第五章 战略评价

一、内外部环境的监测

  1. 内外部环境数据框架
  2. 数据收集系统
  3. 战略预警体系

关键:与日常运营管理的结合

二、战略绩效管理

  1. 战略绩效指标数据收集与分析
  2. 季度、半年度战略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3. 战略纠偏——与季度、半年度、年度经营总结融合

——公司战略管理不是老板的战略或个人行为,而是组织战略和组织行为,公司不应只依赖于老板的个人能力、经验和精力,而是依靠组织的战略管理和运营能力,驱动公司成长和持续经营,实现基业长青才是正道。

第六章 运营管理体系设计与运行

案例:某大型上市公司运营——基于0库存运行模式

1. 运营管理难点

1.1资源配置与优化——资源利用最大化

1.2需求预测与波动——基于数据与管理前置

1.3交付过程设计与优化——基于精益化思维

1.5供应链管理——产业链协同

1.6质量控制——全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前置

1.7成本控制——基于系统成本管控

1.8人才管理——基于战略与组织核心能力

1.9技术创新与适应——前瞻性和应变

1.10客户关系管理——基于顾客价值思维

1.11持续改进与创新——文化和机制

2. 运营管理框架

2.1运营管理的主动脉——效率、成本、风险

2.2运营管理(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效率

2.2.1组织效率

  • 设计和优化组织架构——扁平化、小组织、灵活度
  • 构建授权管理体系——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
  • 效率测量与优化

2.2.2人员效率

  • 人员效率的评价纬度
  • 人员能力设计、提升与管理
  • 激励机制

2.2.3流程效率

  • 流程设计——效率优先,兼顾风险
  • 流程信息(智能化)系统建立与优化
  • 流程与授权管理体系融合
  • 流程效率的评价与优化

2.2.4资产周转效率

  • 高效周转的核心价值
  • 应收账周转效率管控
  • 库存周转效率提升——0库存:来料上线,下线出货

3.运营管理的载体

3.1三个协同机制:研、销、产三位协同

3.1.1产销协同机制

3.1.2产研协同机制

3.1.3产供协同机制

3.2运营管理技术支撑

3.1.1产品与服务的四化建设——平台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

3.1.2组织精益化改造与升级

3.1.3信息化——顶层设计、分步落实

3.1.4智能化——新技术应用

3.4风险控制

3.4.1企业风险控制内容--战略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

3.4.2三位一体风险控制模型——财务、审计、信息化

3.4.3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风险控制体系设计
  • 风险控制体系落地

3.4.4风险控制体系的优化

——运营管理体系上接战略,下接日常管理,在确保战略任务、目标得到有效执行的同时,持续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在组织整体效率上形成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有效控制风险,使公司竞争力持续强化,最终实现基业长青、持续经营是运营管理的核心。

陈新江老师的其他课程

• 陈新江:制造企业的弹性速度与异常快速响应能力提升
课程背景:随着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和产品、技术的快速迭代,制造系统需要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短交期的交付方式,对交付能力和制造柔性要求越来越高。唯有提高全产业链协同能力,缩短交付周期,强化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公司跨职能协同作机制和提高各部门、岗位的协意识、专业能力,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追求“好、快、省”,是公司制造运营的最高目标:好——满足并超越顾客期望,提高顾客忠诚度;快——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周期交付订单,缩短公司营业周期,使资产(尤其是存货)周转效率最大化;省——以最高的效率、最少的异常、最低的成本交付,使公司利润最大化。《制造企业的弹性速度与快速交付能力提升》是陈老师26年大型制造企业实战经验的总结和提炼。陈老师有丰富的制造企业运营实战经验,从工厂基层岗位到CEO,先后服务于外资(美国)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企业规模从10亿到千亿级,管理跨国(日、韩、美、德、意、法等10多个国家的)团队,担任总裁、副总裁、工厂总经理、营销总经理、采购总监、人力资源总监、审计总监等职务,行业经验覆盖家电制造、医疗器械、智能终端、通讯设备、照明电工、及冲压、注塑、机加工等基础加工领域。在美的集团担任事业部COO期间,创造“零库存”生产模式,实现“来料上线,下线装柜、装柜出货”。本课程以陈老师亲自操盘的实战案例分析,为学员提供全新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员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深度解剖和分析,让学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拿着方案回去实施”。课程收益:建立2个系统:交付能力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掌握3个原则:好(满足顾客要求)、快(最短交付周期)、省(最低交付成本)建立3个协同:产销协同、产研协同、产供协同把握4个关键风险控制点:产品标准、可制造性、风险预警、异常响应构建8个能力:构建交付能力的8个子系统建立22个子系统构建:围绕订单交付构建22个子系统控制24个环节:防范交付风险,提高交付速度的24个管理环节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学员对象: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运营总监、制造总监、营销总监、研发总监、供应链总监、品质总监、人资总监及相关中层管理人员、PMC、研发、营销、生产制造、采购供应、品质管理、人力资源等关键岗位人员。授课方式:老师讲授系统及方法,结合实战案例,学员结合公司实际(建议公司以小组方式参加)进行小组讨论,制定行动方案和计划。课程模型:图一  交付能力系统架构图 图二  生产异常预警处理与响应系统课程大纲第一部分:交付能力系统导入案例:某大型上市公司交付能力改善——公司日常运作的两个核心:市场与现场,全公司围绕服务“市场”这条主线展开,设计、优化交付系统;内部围绕“现场”建立协同机制,将所有的异常解决在上线之前,车间之外,系统减少异常应急事件发生的概率,全面提高交付效率和降低交付异常应对成本,建立全链条的协作共赢模式,形成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应急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一章 产品需求管理(2小时)1.营销团队的技术理解力1.1营销团队的产品专业知识储备——客户有效沟通的基础1.1.1营销售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1.1.2客户分级管理——聚焦重点客户,VIP服务机制1.1.3产品需求管理2.研发团队技术输出能力2.1研发人员的客户沟通能力——语言和商务2.2研发团队的内部技术输出能力——对内部其他部门人员的技术输出与沟通2.3研发团队的外部输出能力——供应商技术协同2.4研发团队的内部沟通协同方法与工具——产品定义与标准传递、产品发布、技术评审3.研发团队的技术积累3.1研发设计基准与规范管理——快速开发基础3.2研发系统的管理与优化——确保研发输出质量3.3研发经验/知识数据库——DFMEA数据库,控制研发质量风险3.4研发梯队人才培养与知识、经验传承——研发人员工作效率与输出质量基础4.研发项目管理与机制4.1产品质量策划(APQP)——客户需求准确、及时、完整传递和满足4.2研发人员项目负荷平衡4.3 研发项目沟通机制——基于项目的跨职能协同4.4研发人员激励机制——奖励机制与职业发展课堂演练:学员分小组对本公司的客户沟通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第二章 订单需求管理(4小时)5.客户深度沟通与需求预测5.1建立多纬、立体化沟通渠道——不同层级、职能5.2客户经营状态的持续跟踪与评价——建立客户评价数据库5.3客户战略协同——与客户共赢5.4客户潜力挖掘——寻找深度拓展机会5.5客户经营风险评价与防范——防患于未然6.销售预测准确性与前瞻性6.1趋势管理——关注持续性6.2区域及行业跟踪——外部环境变化6.3竞争对手信息收集与分析——卡位竞争策略6.4滚动销售预测与修订6.5客户异常信息监控与反馈课堂演练:学员结合培训内容,对提高本公司的客户需求预测准确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7.交付能力规划7.1年度、季度产能规划——基于销售预测7.1.1基础能力规划——设备、场地、系统7.1.2人员规划——编制管控与效率优化7.1.3制造系统能力规划——组织与现场管理7.2供应链能力(产能)规划7.2.1供应商供货能力布局——合作意愿、产能7.2.2供货区域布局——响应速度与应急保障能力7.2.3供货安全保障——供应商经营风险8.交付周期管理8.1采购交付周期8.1.1瓶颈物料与瓶颈供应商——长周期物料、紧俏物料8.1.2采购提前期与备货策略——销售预测与安全库存8.1.3供应商协同——供需协同缩短交付周期8.2生产交付周期8.2.1 制程优化——精益化改造8.2.2 制造瓶颈——长周期加工工序8.2.3 并行制造——同步制造8.2.4 作业节拍控制——提高作业熟练程度→工时定额→生产节拍8.2.5 物料配送——领料制→配送制8.2.6 尾数清理——损耗定额优化9.柔性制造能力9.1 产线与订单匹配9.1.1 小批线与批量线9.1.2 产品高中低产线匹配9.2 快速清拉与换线(换模)——作业标准、工位器具、物料清理、提前配料(备模)9.3 工艺通用化——设备、工装、治具、周转工具通用化9.4 单件流(小批量流)生产——流动9.5 员工技能——多岗位技能训练9.6 员工结构——确保必要的熟练员工占比课堂演练:学员结合培训内容,对本公司的生产柔性(弹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排序,并提出改善方案第三章 价格需求(成本与效率)管理(1小时)10.设计开发能力10.1研发团队人员结构——高中低搭配10.2系统与工具匹配——设计软件及仿真工具、硬件配套10.3 研发系统管理工具——PLM/PDM/CPD10.4 研发管理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快速培养10.5 标准数据库——选配式开发10.6 测试与评价——设施与人员配套10.7 外部合作——保持与最前沿技术的接触11.产品四化11.1平台化——产品功能、定位11.2系列化——市场导向11.3标准化——结构、部件、材料11.4通用化——生产工艺12.可制造性管理12.1设计可制造性(Design for Manufacturability, DFM)12.1.1面向制造的设计——设计人员的工艺知识储备12.1.2设计团队组成——工程设计人员的参与12.2制造性评审12.2.1 制造经济性——成本与效率12.2.2 材料选择、零件数量和复杂性12.2.3 生产、装配工艺条件12.2.4 生产步骤、工序和操作12.2.5 可制造性评审组织13.制造成本控制14.生产效率管控15.质量成本管控16.供应链(成本)管控16.1供应商成本与质量匹配16.2供应商协同降本17. 供应商议价17.1采购规模的有效运用17.2制造竞争压力——招标与议价17.3供应商成本变动——上游关键物料价格变动跟踪与评价18.组织协同能力19.计划运营管控19.1主计划(预排)与调度(周计划)19.2三天排程计划20.交付流程优化21.组织与人员能力匹配22.运营管理的四化22.1精益化22.2信息化22.3数字化22.4智能化第二部分 生产异常应急处置系统市场竞争的本质是后台竞争,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完成订单交付,使公司收益最大化,其核心要素是内部高效协同。建立内部异常协同响应机制,所有后台部门以“现场”为主线展开工作,以最少异常、最低成本完成订单交付,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是后台工作的核心任务。第四章 三个协同机制(2小时)1.“产销”协同机制1.1三个月销售滚动预测计划1.2月度出货计划管理1.3客户/出货异常管理1.4预测准确率分析与修正2.“产研”协同机制2.1 研发信息内部共享——针对产品2.2 研发技术内部输出——针对制造和供应2.3 研发对供应链的支持2.4 研发对工程、品质及生产的支持2.5 研发人员内部轮岗培养3.“产供”协同机制3.1 生产计划与供应商共享、同步3.2 生产工程与供应商的协同3.3 与供应商的沟通互动机制——东芝与美的模式课堂演练:学员结合培训内容,针对如何在本公司建立“三大协同”机制提出设计方案。第五章 生产异常处理——异常应急处理(4小时)1.计划执行风险管控——将解决问题的时间前置以减少应急处理将问题解决在上线之前、车间之外1.1产品、技术风险预警1.2 工程风险预警1.3 设备风险预警1.4 品质风险预警1.5 物料供应风险预警——品质、交期1.6 人员风险预警——提前准备1.7 仓储物流风险预警2.生产异常响应机制2.1 生产异常处理组织——责任到人2.2 生产异常信息通报——异常分级管理2.3 生产异常处理流程——明确标准、快速反应2.4 生产异常处理预案——三现主义:现场、现时、现物课堂演练:以本公司某月的出货计划为例,结合培训内容,完成生产计划执行风险分析并提出预警和解决方案。(要求:课前提供某个月的销售出货计划。)3.异常分析与改善3.1 生产异常定期分析——基于数据,趋势管理3.2 生产异常协同改善——聚焦重点问题,持续优化,减少应急4.异常处置考核机制4.1 生产异常响应考核制度4.2 改善激励专项考核课堂练习:学员结合培训内容,设计本公司的生产异常响方案,分小组汇报结果课程回顾与总结
• 陈新江: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实战
课程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主流趋势,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方向。在政府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企业要积极主动的推进智能制造系统的规划与落地。智能制造系统不是将现代化系统和工具简单叠加,而是从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特性,全面分析和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相关的铺垫,从顶层设计到各个业务系统的有机结合,构建智能制造系统助力,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智能制造作为企业战略选择的核心内容之一,与企业的内外部条件密切相关,需要从战略层面,充分考虑内外部的实际条件,进行系统、整体的规划。在落地实施过程中,把握好进展节拍,控制好关键风险点,运用新技术要素,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条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实施的过程中,做好人才储备和培养,预防风险,确保智能制造系统有效运行、发挥应用的作用,实现持续自我优化。本课程是陈老师在成功打造广东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担任25年大中型企业CEO、高管经验的总结,对有计划实施智能制造,或者在实施智能制造过程中遇到困惑的企业,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涵盖智能制造战略规划与落地、营销与需求管理、订单与业务结构支持、精益化改造、产品与部件标准化、设备与工艺标准化、信息化与自动化、供应链支持、人才准备、激励与薪酬改革、风险控制等关键内容。旨在帮助学员了解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关键技术以及应用场景,培养学员掌握智能制相关的核心素养和落地实施、自我优化的能力。课程收益● 了解智能制造的行业应用场景,创造智能制造规划与实施的前置条件● 掌握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与应用技术,构建适合于自身需求的体系● 培育组织智能制造核心素养和能力,使智能制造系统发挥最大效用● 建立智能制造系统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持续优化智能制造系统● 掌握智能制造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风险控制,确保智能制造的投入产出率● 布局智能制造人才储备和培养方法,为智能制造系统持续提供人力资源支撑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课程对象:企业董事长、总裁、总经理、营销总监、制造总监、IT总监、研发技术总监、采购供应总监等高层管理人员核心中层管理人员课程方式:老师讲授系统知识与方法,结合智能制造实践案例分析,学员根据自身公司实际制定智能制造规划与实施方案。课程模型: 课程大纲导入:智能制造战略概述案例:某家电制造企业智能制造战略1. 智能制造的关键特点2. 发展趋势1)全球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2)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3. 智能制造与企业战略密切相关1)提升生产效率2)提升过程质量能力3)缩短交付周期4)提高库存周转率5)降低管理复杂度和管理成本第一篇:智能制造的规划第一讲:智能制造的战略规划与落地案例:某智能终端公司智能制造战略规划一、原则与规划1. 基本原则原则一:与总体战略一致原则二:必须确保前瞻性原则三:尊重规律不冒进原则四:按规划有序展开原则五:要注重基础条件原则六:量力而行控风险原则七:论证考查与借鉴原则八:预留扩展空间2. 智能制造战略规划1)明确智能制造战略目标2)分析现状3)选择模式4)确定关键技术5)制定、实施计划6)外部支持7)规划未来升级二、实施落地1. 规划的核心2. 框架结构3. 实施:启动与准备→执行→监控三、制造系统的柔性设计与实施第二讲:智能制造在营销战略、客户需求的响应案例:某家电企业的营销系统与智能制造系统整合案例响应一:数据共享与分析1. 采集与整合2. 共享平台3. 分析模型响应二:需求预测1. 生产计划优化2. 制造资源规划与配置3. 库存管理响应三:产品定制与个性化1. 客户参与2. 产品与制造模块化设计3. 生产线柔性设计4. 自动化和机器人应用5. 实时数据收集与分析6.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7. 网络化协同制造8. 供应链协同9. 质量控制和追溯系统响应四:生产效率优化1. 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2. 预测性维护3. 生产计划与调度4. 协同作业响应五:供应链管理1. 数据集成与透明度2. 需求预测与响应速度3. 供应链协同4. 定制化与灵活性5. 供应链风险管理6. 网络优化与物流效率7. 资源优化与成本控制8. 质量控制与追溯第二篇:智能制造落地要点第一讲:产品与部件的标准化案例:某电子企业的精益化改造实践案例:某家电企业产品与部件标准化过程1. 设计标准化2. 部件模块化3. 尺寸和形状标准化4. 材料标准化5. 工艺标准化6. 测试与检验标准化7. 包装与标识标准化第二讲:企业精益化一、精益化成熟度评价1. 过程稳定性2. 流程效率3. 质量控制4. 浪费程度5. 改进程度6. 标准化程度7. 员工培训与发展情况8. 供应链管理能力9.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情况10. 制造柔性与响应速度二、精益化改造的实施策略与步骤1. 明确改造的目标和期望成果2. 确定改造的范围和优先级3. 建立精益团队4. 学习和推广精益文化5. 分析现状6. 实施改进措施7. 监控和改进8. 扩展和改进第三讲:企业信息化案例:某智能终端制造公司信息化战略与实施过程1. 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2. 基础设施3. 推广应用4. 信息安全5. 信息化人才第三篇:智能制造需要的支持第一讲:供应链系统对智能制造系统的支持案例分析:某上市企业的供应链与智能制造系统案例1. 供应链系统在智能制造中的角色定位2. 供应链系统匹配设计3. 供应链信息化建设4. 供应商配套协同5. 基于智能制造的供应商改善第二讲:智能人才支持案例分析:某上市公司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过程1. 智能制造人才规划2. 智能制造人才知识与技能需求3.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引进4. 智能制造人才保留第三讲:智能制造风险控制案例:某上市公司智能制造实施风险管理1. 风险来源2. 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第四讲:智能制造条件下的生产计划管控案例:某上市公司计划运营管理1. 计划运营组织与管理框架2. 销售需求与产能预测3. 滚动计划执行风险盘点与预防4. 生产计划执行过程的异常管理5. 生产计划锁定与调整实操演练:学员结合培训内容,制定本企业智能制造战略与落地方案一、企业现状分析1. 企业资源分析2. 企业能力分析3. 企业痛点与挑战二、智能制造需求分析1. 生产工艺流程分析2. 软件系统配置需求3. 硬件及设备需求4. 数据管理需求5. 人才需求分析三、制定智能制造战略目标1. 长期目标设定2. 短期目标设定四、落地方案设计与实施1. 技术选型与实施2. 组织架构调整3. 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 陈新江: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型质量管理——质量价值创造
课程背景:在中美贸易冲突下中国开启全球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经济双循环,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传统以国际市场为主的出口型企业将注意力逐步转向国内,使国内市场的竞争烈度迅速加剧,成为全球最残酷的市场,客户要求更高品质、更低价格的产品和服务。得客户者得天下,质量管理者需要思考质量管理的价值重新定位和模式的变革,质量管理的重心将是如何形成与竞争对手比较优势,与消费者、客户进行密切的互动以掌握其需求、建立信赖、忠诚的关系,提升消费者、客户参与感、尊重感、愉悦感,使之成为公司成长的驱动要素。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大数据、AI时代,将质量管理与现代技术有效结合,提高质量竞争力,降低质量成本以增加产品成本竞争力是质量管理者的使命。陈老师十多年的企业CEO、营销总监、质量总监、供应链总监的任职经历,从更高的层面,全新的视角提出质量管理工作的变革和路径,降低质量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价值。课程收益● 了解互联网及数字化条件下的质量管理创新模式● 掌握质量管理与企业价值创造融合的方法●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理解三合一体系建设● 解决质量管理落地执行难点的问题● 理解质量管理转型的驱动因素● 建立质量管理系统自身的持续改进和成长机制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课程对象:公司董事长、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质量总监、质量经理、制造总监、等中高层管理人员,其他质量管理专业人员。课程方式:老师讲授系统及方法,结合实战案例分析和讨论。课程模型 课程大纲第一讲:质量管理挑战与变革案例:汽车行业质量价值的变迁(福特—丰田—比亚迪)一、质量管理发展的新阶段Q1.0时代:检验Q2.0时代:统计过程控制Q3.0时代:全面质量管理Q4.0时代:质量策划Q5.0时代:质量价值管理二、质量管理的新机遇与挑战1. 职能转型:从保障到驱动2. 新技术:互联网、数字化、AI技术条件下的质量管理3. 客户需求升级三、质量价值的变迁1. 传统质量管理1)适用性质量——满足产品功能、寿命、可靠性要求2)过程质量管理——统计过程控制技术2. 新质量管理四、创新质量管理案例:某电子科技公司质量创新——让质量标准成为竞争围墙1. 意识转变——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创造2. 质量管理工作与新技术结合——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AI技术的融合3. 质量管理模式的变化——管控点不断前置4. 质量管理工作的工作内容变化——与其它模块的融合5. 质量管理者技能新要求——规划与整合、新技术应用、技术创新第二讲:质量管理价值创造案例:某汽车制造商(中国豪车)与核心供应商的质量价值协同创造一、环境变化1. 消费环境变化1)社会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2)经济状况对消费需求的调节3)政策法规对消费市场的约束2. 技术变化1)新技术对产品特性的影响2)技术进步对生产效率的影响3)互联网与大数据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二、价值变迁1. 顾客的价值变迁1)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2)顾客对质量的认知与期望3)顾客参与质量管理的重要性2. 顾客沟通方式1)社交媒体与移动互联网在顾客沟通中的作用2)顾客质量反馈的时效——从即时到实时三、新阶段新需求1. 顾客需求动态性与不确定性2. 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3. 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讲:质量管理与运营、风控的融合案例:某汽车零部件集团的三合一体系建设项目一、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在实际运行中的问题1. 习惯思维与标准的反差:脑袋向左,脚步向右2. 管理方式与贯标脱节:脚在门内,头在门外3. 管理层的认知落差:我不参与,但要结果4. 忽视质量成本管理:小钱,不在乎5. 虚化的管理评审、内审:管理者代表搞定6. 缺乏自我纠偏机制:体系无用,标准无用二、运营管理体系1. 战略规划与目标管理2. 组织结构与职能建设3. 流程规范与标准化4. 资源策划与管理5. 组织绩效管理6. 组织改进与创新三、风险管理体系1. 战略风险2. 财务风险3. 运营风险4. 法律与合规风险5. 技术和信息安全风险6. 声誉风险四、三体系融合1. 建立协同工作组织2. 明确目标和方向3. 体系诊断与评估4. 流程重构与整合5. 制定三合一管理手册6. 培训与运行7. 建立协同的监督和评估机制8. 持续改进与优化第四讲:五大手册——结构化、系统化、数据化质量管理一、五大手册在非汽车行业的应用案例:某上市公司五大手册导入应用(一个PPT,拿下全球顶级客户)二、产品质量策划(APQP)1. 计划阶段(Plan):确定项目范围、目标、资源、时间表和预算、设计任务书2. 设计阶段(Design):产品设计、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3. 开发阶段(Develop):产品试制和验证4. 生产阶段(Produce):过程确认、能力评估、过程控制计划和操作指导书5. 评估阶段(Evaluate):对新产品或服务进行性能评估三、生产件批准(PPAP)1. 供应商自我评估:生产过程进行自评2. 初样制造:制造初样,测试和验证3. 生产过程确认:制定过程控制计划、操作指导书和控制图4. 批量生产: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验证生产过程5. 文件包提交:1)供应商自我评估报告2)初样测试报告3)生产过程确认文件4)批量生产抽样检验报告5)其他客户要求的文件,如材料证明、测量系统分析报告等6. 客户审核:是否批准供应商的过程7. 批准和反馈四、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1. 定义范围:明确FMEA的对象、边界2. 组建团队:多学科、跨职能团队3. 收集信息:设计图纸、工艺流程、以往的故障数据等4. 识别潜在的故障模式:产品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5. 分析故障的影响:评估每种故障模式对性能、安全性、可靠性的影响6. 评估故障的严重性(S)7. 评估故障的发生概率(O)8. 评估故障的检测难度(D)9. 计算风险优先级数(RPN)。10. 确定改进措施11. 实施改进12. 记录和文档五、统计过程控制(SPC)1. 选择控制对象:确定监控的过程参数或产品特性2. 制定控制计划:数据收集的频率、样本大小、控制图的类型等3. 收集数据:按照控制计划收集数据4. 计算控制界限:计算控制图的控制界限5. 绘制控制图:绘制控制图6. 分析控制图:分析数据7. 采取纠正措施8. 验证改进效果9. 持续监控六、测量系统分析(MSA)1. 确定评价对象2. 制定评价计划3. 收集数据4. 计算指标5. 分析和评价结果6. 采取改进措施7. 验证改进效果8. 记录和文档果第五章 质量文化建设案例:某汽车零部件集团的质量文化案例一、质量文化的组成要素1. 质量价值观2. 质量方针3. 质量目标4. 质量意识5. 质量责任和参与6. 质量改进7. 沟通和反馈8. 质量9. 领导力和示范二、质量文化建设的过程和方法1. 领导层的承诺和支持。2. 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3.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4. 培训和教育5. 全员参与6. 沟通和反馈7. 质量改进8. 激励和奖励机制9. 客户和供应商的整合10. 持续监督和评估11. 文化强化课程小结

添加企业微信

1V1服务,高效匹配老师
欢迎各种培训合作扫码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