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说:“沟通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依然是企业中最重要的问题!”确实,很多企业的工作差错都源于沟通不足和沟通不良。本课程将为你解构以下问题:
对上沟通如何逻辑有序,化繁为简,提高效率与效度?
对下沟通如何精准同频,减少表达和理解之间的偏差?
跨部门沟通如何跨越部门墙,获取支持与合作,降低冲突与分歧?
好的沟通,能越过所有看似无法逾越的门坎,达到最佳的效果!本课程将分享大量实用且有趣的对上、对下、跨部门沟通艺术。
课程收益: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沟通的不良影响;
排除沟通障碍,掌握有效沟通的基本功;
避免沟通中常见的、高代价的错误;
找到部门之间冲突、分歧的常见原因,掌握处理冲突的方法;
把握对上、对下、跨部门沟通的组织沟通技巧,用“心”沟通于职场中,创造合谐高效的工作环境和效率。
课程特色:
讲演结合;声情并茂;理性与激情相融;
实用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寓教于乐;
大量的案例,工具介绍,视频,小组讨论,模拟演练,全程互动,气氛热烈。
课程对象:管理人员;核心骨干
课程时长:2天(12H)
课程模块:
第一讲、沟通能力及沟通意愿的重要性
第二讲、常见的两大沟通障碍
第三讲、对上沟通的要点
第四讲、跨部门沟通的要点
第五讲、对下沟通的要点
课程内容:
第一讲、沟通能力及沟通意愿的重要性
1、一项关于沟通能力与胜任度的调查
视频分享
点评:沟通能力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2、中国传统文化对沟通的影响
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与沟通习惯:隐忍和含蓄
视频分享
反思:在工作中有哪些现象体现出这些处世哲学和沟通习惯?
问题:如何规避它的不良影响?
3、为什么经常“不沟通”?
①不喜欢沟通(内向)
②不愿意花时间沟通(惰性)
③不知道需要沟通(我以为)
④ 不敢沟通(胆怯,脸皮薄)
孙正义:“世界一直偏爱会表达的人!”
第二讲、常见的两大沟通障碍
1、沟通不足
频繁出现的“我以为”
案例:不可思议的错误
点评:是什么导致了沟通不足?
2、传达失真
案例:传错一个字的恶果
沟通漏斗及其成因
视频分享
点评:如何减少传达失真?
经典沟通案例:为什么产生了重大损失
小组分享:在我们公司(或部门),有哪些沟通不足的情况
第三讲、对上沟通的要点
1、遵循“金字塔原则”
高效表达练习
金字塔原则的守则
2、遵循“电梯原则”
电梯原则的两大守则
归纳提炼
化繁为简
3、做好汇报
下属的汇报永远比期望的少
讨论:与上司沟通的三个常见问题
①哪些工作应该向上司请示?哪些不需要?
②执行上司交办的任务,要不要中途报告?
③采用哪种汇报形式比较好?
解读:向上沟通的四个关键词
解读:向上汇报五要点
解读:向上请示五要点
4、提升情商
情商高低与沟通效果的关系
情商的五要素解读
如何控制沟通中的不良情绪?
案例分析
视频分享
提升情商的七字真言
小组:这些问题如何运用高情商去处理?
第四讲、跨部门沟通的要点
1、部门之间冲突、分歧形成的原因
①观点、信念
视频分享:惹众怒的观点(祸从口出)
②利益、权力、地位、资源之争
利益面前,寸土不让
③脾气、个性
案例分享:一个愤怒的大客户
中国人脸面的重要性
④职责
各部门的站位导致的冲突
2、冲突管理与问题解决
冲突管理的五个策略选项:①回避;②迁就;③折中;④竞争;⑤共赢
小组讨论:这两个场景,该用哪些策略
3、注意措词
三类沟通禁忌
视频分享
避免使用的五种发问方式
练习题
用行为陈述而非个性陈述
沟通不良可能造成的后果
4、跨部门沟通的注意事项
树立全局观念
注意横向投资
理性表达意见
E-MAIL、微信沟通的要点
任何一场矛盾的开始,都是一场新的友谊的开始
以“白金法则”沟通
团队游戏
分享:游戏对跨部门沟通的启发
5、如何处理部门间的沟通不畅问题
指定统一的对接人
指定一个对接软件
平级沟通
定期沟通
6、如何以非职权影响力促进沟通
何为非职权影响力?
解读:如何提升非职权影响力?
第五讲、对下沟通的要点
1、善用“三文治法”
如何最有效地进行批评和建议
情景模拟
批评下属的六个禁忌
2、同频道沟通
视频分享
沟通练习
频道相似的人交流总是轻松顺畅
频道不同的人沟通都要翻山越岭
3、确认信息
案例:错误的领会
提升倾听效果的四措施
点评:要避免三类主观沟通障碍
4、同理心倾听
例举:倾听的五个层次
案例:心理测试
问题:如何提升沟通层次?
同理心训练:正确解读对方说话的含义
小组讨论:一个好的倾听者,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5、因人而异的有效沟通
红色(表达型,活泼型)的特点
蓝色(思考型,完美型)的特点
黄色(力量型,行动型)的特点
绿色(和平型,配合型)的特点
小组讨论:对四色下属,分别采用怎么样的沟通方式最有效?
选对沟通的钥匙——与四色下属的沟通之道
沟通的白金法则
其它小组点评;讲师点评
结尾:点评、分享;团队表现奖颁奖。
(本大纲为基本的课程思路,如企业有其它要求,讲师可在实际授课中作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