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吾听风雨,吾览江山
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
—— 况周颐 《惠风词话》
从咿呀学语开始,中国人就背诗,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直到两鬓斑白,对诗这个字,心中还是会有无数个为什么:
● 为什么--谈起诗来,电视节目中的嘉宾们总有说不完的话?
● 为什么--人在逆境,不经意的一句诗会使人心情豁然开朗?
● 为什么--同一首诗,现在的感受会与儿时的理解大相径庭?
● 为什么--与人沟通,有时候一句诗胜过百般口舌千言万语?
● 为什么--欣赏书画,有时一句诗比专家专业解说更加通透?
答案或许只有一个:诗在风雨江山外。
事实上,提升文学、诗歌的感受和鉴赏水平,既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映,也是人的自身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鉴赏素养的训练与提升,一如《红楼梦》中黛玉劝诫香菱的那样,“断不可学这样的诗。……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在诗歌鉴赏、艺术鉴赏素养提升的过程中,无论是鉴赏眼界与格局、还是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充实程度,都非常重要,必须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框架和开阔鉴赏视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方能事半功倍、一通百通。否则,“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独上高楼:中国古典诗词的鉴与赏》课程,是专为现代职场人士设计的鉴赏类基本素养课程,属于现代职业素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从“诗情画意:现代人生活工作的另一维度”、“提纲挈领:中国古典诗学的底层逻辑与美学归趣”、“独上高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举一反三:现代综合职业素养提升方法举要”等四个方面,详细解析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素养提升的理论与方法。
【课程定位】
为组织战略贯彻创造共同语境
【四大基石】
课程基础理论的选用,决定了课程的应用边界和融摄力,决定了课程在实践场景中的落地方向和落地程度。本课程以“文化-心理结构”、“管理的历史维度”、“系统思考”、“决策助推”为基础理论基石,保证了课程的高度、宽度、厚度和温度,方便中高层受众从中能获得观点的碰撞,中基层受众从中可学到知识和方法。
【五项收益】
● 收益1:美的感知--从现代人文素养角度感受中国古典诗情与画意
● 收益2:美的精神--从底层逻辑的角度把握中国人美学精神的精要
● 收益3:问题导向--让所有学员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和方法离开
● 收益4:内化训练--促使美的感受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是课程的目标
● 收益5:重构范式--重构管理者应对当前不确定性环境的思维范式
【四个亮点】
● 跨学科:管理实践、经济政策、文化逻辑、历史经验,助推“拓展视野”
● 跨文化: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助推“融会贯通”
● 重案例: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古今中外、言之有据,助推“借鉴创新”
● 重实操:底层逻辑、科学理论、实用方法、简单工具,助推“即学即用”
【课程对象】
1、组织机构中的中高级管理者
2、组织机构的中青年储备干部
【培训形式】
根据课程需求及教学协商,设计组合培训形式:
● 线下课程:通过定期安排的课程,系统学习
● 教练助推:通过教练的助推引导,学练合一
● 线上答疑:针对课程的相关问题,定时答疑
● 定期复盘:根据教学的具体需求,组织复盘
【课程时间】
1-2天 (6小时/天)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诗情画意--现代人心的三道清茶
1、第一道:知止的智慧--沙弥不解无言旨
2、第二道:悦纳的胸怀--安得胸如海样宽
3、第三道:如玉的气质--我害怕阅读的人
4、素养模型
第二部分: 提纲挈领--底层逻辑与美学归趣
1、 天人合一--中国诗学的底层逻辑
(1)思维辩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2)行为辩证--岂不桑梓怀,素位聊无悔
2、神形合一--中国诗学的美学归趣
(1)释放解放--偷得浮生半日闲
(2)得意忘象--愀然有不平之色
第三部分: 独上高楼:有朋自远方来
1、境界--众理具而万事出
(1)真伪--我失骄杨君失柳
(2)大小--从一粒沙看世界
(3)有无--泪眼问花花不语
(4)出入--夜来八万四千偈
2、旁通--宋元山水意境
(1)花鸟情趣--愿与梅花过一生
(2)山水意境--逸笔草草聊自娱
3、独上高楼--鉴赏五步
(1)第一步:入景--文本
(2)第二步:入理--语词
(3)第三步:入情--角色
(4)第四步:入境--语境
(5)第五步:入神--升华
第四部分:大道至简--职业素养精进的简化步骤
1、第一步:一条途径--精进不迷路
2、第二步:三种境界--自查有标准
3、第三步:十六字诀--高人常提点
4、第四步:入手之处--小心自求证